扶贫成就与返贫风险
2013年国家领导人提出了“精准扶贫”这一概念,从那以后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,许多贫困人口成功实现脱贫,他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升。不过,因为产业结构调整、劳动力市场变化等原因,农户家庭依旧面临着许多风险。根据数据显示,部分地区的农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,收入不稳定,就算已经脱贫了,仍然有可能再次陷入贫困。
在农村地区,保险市场的发展状况欠佳,农户应对风险的能力比较薄弱。比如说,在一些偏远的山区,一旦农户遭遇自然灾害或者患上疾病,他们往往缺乏有效的保障举措,经济状况会立刻陷入困境,返贫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升高。
贫困脆弱性的体现
“贫困脆弱性”概念可以反映出农户未来陷入贫困的可能性,它关注农户面对各种风险时的动态变化情况,不同地区农户的脆弱性表现并不相同,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,农户收入单一,其脆弱性较高,稍有变故就有可能陷入贫困,它能让我们从新的视角去认识农户贫困问题,不再局限于当前的贫困状态。
贫困脆弱性改变了过去对贫困的静态认识,让我们更加留意农户未来陷入贫困的几率,进而为制定更具前瞻性的扶贫政策提供了依据,这有利于精准帮扶农户,降低他们陷入贫困的风险。
数字普惠金融的定义
数字普惠金融是一种借助数字金融服务推动普惠金融的行动,它借助互联网等数字技术,为农村“长尾”人群提供金融服务。在我国农村,不少人原本难以获得金融服务,数字普惠金融改变了这种状况。一些小型电商平台出现了,农户能够通过线上渠道获得贷款,从而从事农产品销售等业务。
数字普惠金融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区域,让农村居民能够方便地获取各类金融产品,智能手机被普遍使用,农户在家就能办理支付、信贷等业务,节省了时间,降低了成本,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获取性。
实证研究的结论
实证研究是依据我国4个省16个县的调查数据以及相关指数得出来的,该研究表明,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降低农户的脆弱性,它主要通过融资和投资功能来缓解资金约束与信息约束,进而避免农户未来陷入贫困,在一些试点地区,农户借助数字金融平台获取信贷资金,依靠这些资金发展特色农业,最终收入逐渐稳定。
然而,支付业务在降低脆弱性方面效果不显著,这是因为支付业务主要用于日常交易,它无法直接增加农户收入,同时,支付业务也不能增强农户管理风险的能力,农户只是用支付业务来转账付款,所以很难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经济实力,并且,农户也难以借助支付业务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。
不同类型农户的差异
数字普惠金融对还没有陷入贫困的农户影响更为显著,对于深度贫困农户来讲,或许是因为自身条件受到限制,所以很难充分利用数字金融服务。在偏远的农村地区,深度贫困农户缺少数字技能以及金融知识,没办法享受到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便利。而尚未陷入贫困的农户具备一定基础,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数字金融来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。
这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更注重“防贫”,而不是直接减贫,它无法让深度贫困农户迅速脱贫,但是能帮助尚未陷入贫困的农户稳定经济状况,避免其落入贫困陷阱。
政策建议的提出
因为数字普惠金融能发挥一定功效,所以应把它当作重要的“防贫”办法。政府要看重其投融资功能,金融机构同样要重视。政府和金融机构要促使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发展。要激励金融机构依靠新兴技术提升数字普惠金融质量,也要激励互联网企业这么做。比如借助大数据精准评估农户信用,进而提供更合适的金融产品 。
要通过宣传和培训来提升农户的数字技能,还要通过宣传和培训来提升农户的金融素养。在一些农村开展培训班,在培训班里教授农户使用智能手机,在培训班中教授农户金融知识,以此缩小“数字鸿沟”,进而让更多农户从数字普惠金融中受益。
你觉得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推广时,最大的阻碍是什么,快来评论区和大家交流分享,要是认为本文有价值,别忘了点赞并分享!